行山哲學(二):別低估自己

末日,大東夕陽。

末日,大東夕陽。

十二月對學生來說總是一個悲喜交集的月份,Deadlines 紛然沓至、Finals 迫在眉睫。
人人愁眉苦臉,卻又熱切期待着即將來臨的聖誕、新年假期,渴望與愛人依偎取暖、或跟好友促膝詳談。

這年由着新學制的關係,考試時間大混亂,過份得聖誕假期後、甚至一月也被編作考試時間,極盡剝削學生假期之能事。
不幸中之大幸,小弟雖要在聖誕假期後考試,但之前的另一些科目考試、報告都算完得較早,故還有點時間可以空閒一下。
那你或許會問,既然有閒暇,又何以不來寫點東西?
答案很簡單,人是犯賤的,不在忙這件事便在忙那件事,差別只不過是現在忙的是你真正喜歡的事吧。
沒錯,我在忙的,就是行山。

第一輪考試結束了短短一個星期,出了三次山。
見我這麼瘋狂,朋友們都開始把我封為「山精」,每次要搞行山活動也會想起我、問我這樣那樣的意見。
但事實上,我的行山年資極短(嚴格來說只有年多),更遑論接受過甚麼正規山藝訓練。
所有的行山知識,都只是靠自己看書上網一點一滴的累積回來。

升格了做「山精」以後,帶過不少朋友行山,當中有十多年也沒行過山的、也有說自己喜歡行山但又總說自己很忙的人。
上山途中,聽得最多的總是「我頂唔順啦」、「真係好辛苦」、「畀你呃左我上黎」之類的說話。
當看見上千級的天梯或者一大段的「長命斜」,他們都總以為自己熬不過去。
然而,走著一步、再走又一步,慢慢地他們便會適應了疲累、適應了痠痛,咬緊牙關走下去。

最初的一切一切,其實都只是給予自己的藉口。
面對困難,我們都習慣去退縮,但其實我們真的沒有能力跨越它嗎?
你以為走二千級樓梯很難嗎?你以為上攀五百米很難嗎?
到頭來,你還不是把它們都克服了吧?

跨過困難以後,前面總有美事在等着你。
看到崇山峻嶺、怪石嶙峋、雲煙飄渺,你便會明白少少的體力勞動根本算不上甚麼。
一切付出,總有回報
很多很多事情,只差在你願不願意去做吧。

送給那些,總覺得自己做不來的朋友。

行山哲學(一):隨緣

行山令人學會很多東西,當中最重要的一項或許是凡事隨緣。

早幾天跟朋友行大帽山,循例先到川龍山水茶寮喝個早茶,豈料一下車便下起雨來。
雨一直在下,那也沒甚麼辦法,便坐下喝杯茶、吃籠點心,聽着鳥聲談天說地也屬快事。

坐着坐着兩個多小時,本已打消上山的念頭準備離開,雨卻突然停了。
下了一場雨,倒使溫度下降了不少,消除了這陣子的暑熱。
那就收拾行裝,起行上山。

拾級而上,荃葵青以至港島的景色盡收眼底,雖非天朗氣清,但美景失而復得已令人高興得很。
走著走著到了大帽山觀景台,卻見大霧忽然襲至,山下景物盡化迷濛,被霧包圍着,彷彿置身仙境。
大霧至此,再上山想必也看不到甚麼景色,那只好原路折返。
或許霧會在個多小時的上山路程中消散,但又有誰能說得準呢?

山上的景色,從來沒有甚麼保證。
雨、霧、煙霞說來便來,很多時候甚麼都看不到。
蝴蝶蜻蜓神出鬼沒,總是轉眼便在你眼前隱去。
要拍出美麗的照片,更是可遇不可求。

世上很多事情,就如美景一樣,不能強求、亦不必強求。
放開懷抱,會開心一點的。
有些東西,到了某些時候便自然會來。
焦急,也沒有甚麼用處。

來,讓我們都學會隨緣吧。

山野樂行

很多人看到我經常 Post 郊野照片便把我當成行山專家,但事實上我迷上行山也不過是這年的事。
踏入六月,天氣酷熱潮濕,於我此等經驗尚淺者來說,該要休山至秋天才復出了。
也正好趁這時候、展開第二年工作生涯的前夕,總結一下這年來的足跡、或者所領會到的一些東西。

以去年五月的慈沙古道作起點,走過摩星嶺、黃石海下、城門碉堡、元荃古道、龍虎山、獅子山、大金鐘、三支香、相思林徑、梧桐寨、到個多星期前的下城門,一年來走過的路談不上很多,但該也不失為一個好開始。

到底自己何以會迷上行山這玩意呢?坦白說我也不知道。
熟悉我的人都很清楚我是運動白痴、絕對是寧願躲在家看書聽音樂也不願出來與陽光玩遊戲的那一種。
突然成為了行山友,連我自己也嘖嘖稱奇。
或許是覺得自己身體太差、又或許是覺得近在咫尺的郊野其實很美、又或許是去不了外地旅遊便在香港玩個夠。
我也搞不清楚了,但我想有些事,由始至終其實都要不需甚麼理由吧。

行山令人學會很多東西。
徐疾有致、步步為營,有些事情急起來只會弄巧反拙。
留前鬥後、量力而為,才是真正的道理。

身為在這繁忙的都市,我們都無可避免的壓力纏身。
或許來自長輩、師長,但更多的可能來自自己。
這年來,能說得上輕鬆愉快,也總該感恩自己找到了行山這個解壓良方。
好風光作伴、涼風送爽,讓人忘掉一切繁囂俗務。
專心致志,只求完成一個目標。
老套也要說一句,登山的那種快感,真的非筆墨所能形容。
乘風高喊、極目遠望,你終於發現,原來自己能夠做到。

從另一角度回看世界,一切如斯渺小。
所謂失意、所謂壓力,都只是我們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吧。
原來,根本沒甚麼大不了。

我相信山野間是存有一種力量的。
於我來說,或許是一種治療的力量。
遠足過後,總是身心舒暢、煩惱全消。
我們,都早已被這圍牆壓得透不過氣了吧。

身邊很多人說喜歡行山。
坐言起行的沒多少個。
這年來,領會到有些事情,思前想後是沒有意思的。
想到、準備好、便要立即去做,沒有甚麼值得猶豫。

不要推說自己不懂。
我也是自己找資料、看書、讀地圖的。
不去做一件事,你可以給自己千百個藉口。
而真正去做一件事,從來只需要一個理由。

你,又能夠坐言起行嗎?

P.S.
一、走了這麼多路,也必須感謝一路同行的朋友們。冒著迷路的風險也願意陪我走完一段段的旅程。
二、這年拉了身邊不少朋友去行山,甚至令他們也愛上了行山,也算是一大功蹟吧。哈哈。
三、縱然進入休山期加上要開工,但其實仍可去行點短山的……

山野,才是真正能讓我自由自在的地方。

碉堡戰記

香港人真的很奇怪,口口聲聲說自己很響往歐洲城市彌漫的文藝氣息,對她們的歷史建築、小鎮風情趨之若鶩,卻對近在跟前的香港史蹟置若罔聞、視而不見。
剛過去的十二月,實為香港淪陷七十年的日子,主流傳媒未見報導,相信身邊朋友記得的或者知道的亦是少之又少。
而知道香港郊區存有大量戰時軍事遺跡的,相信更少。
身為香港人,不了解自己的歷史、不知道這個地方還有甚麼瑰寶,那不是很吊詭嗎?

事有湊巧,考試結束後終有機會跟好友一探位處城門郊野公園中的戰時遺跡 – 城門碉堡。
其實初說要到碉堡探秘已是三年前會考完結時的事。奈何一直以來總是遇到不同阻滯而未能成行。坦白說,如果十二月真的是世界末日的話,那沒實行碉堡探秘這一個計劃倒也算是一大遺憾。

到底自己打從何時、又何以會對城門碉堡如此著迷呢?
這點或許跟我平常喜愛在網路上亂逛有關。(我是會在維基隨便看些條目的那種人,那你或許會明白我為何有時會說得出一些冷知識。哈哈。)

應該是會考過後的日子。
百無聊賴,又在網上亂找亂看。認識我的人也知道我喜歡在香港穿街過巷、發掘隱藏於城市中的寶藏。那我就想,自出生以來住在荃灣十多年,到底還有甚麼地方我沒有走過?
Google 竟引領我去到一個行山網站,裡面提及「城門碉堡」、「鐵索迷城」 這些名字,更附帶幽暗、有點神秘的照片,很自然地激發我的好奇心去一探究竟。
身為一個荃灣人,竟不知荃灣有甚麼神秘的地方,那未免也說不過去吧。

話說回頭,如果不是那時在網上看到這些東西,也未必會燃起我對行山的興趣。
世事總是如此玄妙,總會在不知甚麼時候給你一些甚麼然後影響了你的一生。
所以我總覺得有時計劃太多也無甚用處,你總會會被不知從哪冒起的事情打斷你的計劃、全盤從來。

言歸正傳,當天時為十二月二十三日,猶記得前一晚還在趕交 Project Report,通宵達旦三時多才有覺可睡。然後翌日去行山,這真是只有熱血青年才幹得出的事情。(此舉經專人訓練,各方好友切勿模仿)
一如以往、沒甚麼地圖,按書上附圖「尋寶」。

踏上天梯,看見此牌,便知道沒有走錯路。潛入密林,準備開始這段碉堡探秘的路程。


行山的金科玉律 – 看見「切勿內進」或「前方危險」的告示牌就代表你走對了路。

穿過叢枝,看見這個破口,個半人的高度。差點以為此路不通,然而發現內裡四通八達。左穿右插之後,倏忽間你已迷失了方向。

 

鑽地道,重新感受當年抗日戰爭時英軍在內的情況。如斯尋幽探秘,絕對是值回票價。等了三年,看到香港竟然還有如斯地方,也實在難得

更令人驚奇的是竟會在碉堡內部看得似曾相識的街道名字。由是可見英國人做事也算挺有系統。當然你也可以質疑何以戰爭時間英國軍人們何以還有閒情逸致給碉堡改名,不過一切也已成過去了。

 

來到碉堡有一個 checkpoint 是要找的,就是這個石刻。「若林隊占領」五字,就是當年日軍攻陷城門碉堡時軍官若林東一所刻下的,可說是見證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之始。
這段歷史,被你我遺忘了嗎?

 

在碉堡鑽了三數小時,其實只探了城門防線的一小部份。
尚有金山防線、孖指徑、下城門等防衛設施尚未有踏足的機會。
你有曾看過、聽過這些遺跡嗎?
你覺得身為香港人,應了解香港的歷史嗎?

朋友,坐言起行吧。

身體健康

新春伊始,拜年自是指定動作。
喧寒問暖幾句,然後就開賭、吃糕點、派利是,一切行禮如儀。
料不到這年餐桌上竟多了個共同話題 – 疾病。
這個他久咳、那個她耳鳴、他有神經痛症、他們又有痛風,連我這個年輕人也能搭訕自嘲是長期病患者。
This city is dying,或者並不因為甚麼,而是因為我們都被各式各樣的都市病折磨得不似人型。
那,不是有點可悲嗎?

一直自知身體算不上健康,加上大學生活捱更抵夜份屬閒事,雖覺已睡得比中六時多,壓力迫人下身體機能怎也說不上好。
認識我的人大都知道我在運動方而的天份幾近零(羽毛球奪 B 明顯為奇蹟 XD),那很自然提不起勁做任何運動,身體亦不會有好起來的理由。
就這樣過日子,未免跟自己有點過不去吧?
或許就如尋找愛侶,尋尋覓覓,總還是會找到個適合自己的。

而我,竟愛上了行山。
也不知是愛那風景、愛那腳踏實地的觸感、愛旅途上的人和事,還是些甚麼。
或者,都是在貫徹我一直以來所說的:「欲見識世界、先見識香港」吧。

其實身邊不少朋友也說自己喜歡行山,但真正會行的卻是少之又少。
不是推說自己事忙、就說天氣太熱太冷,或者簡單點就說怕旅途艱辛,久沒行山不知自己是否受得來。
朋友,不踏出第一步、你是永遠也走不來的。
連我這個體能甚差的人也能夠走五、六小時而面不改容,你還有推卻的理由嗎?

坦白說,像香港這樣城市與山水只是咫尺之遙的城市世上可說絕無僅有。
你眼中的香港,就只有旺角、尖沙咀、銅鑼灣嗎?
坐言起行,發掘更多可能性吧。
山明水秀的香港,你應該會喜歡的。

趁入夏前應該多行點山,暫打算走走以下路線:
一、龍脊郊遊徑
二、地質公園(萬宜固然不能錯過,但應會先行馬屎洲,簡單易行,一個下午已經可以完成)
三、獅子山、望夫石/麥五
四、城門、鐵索迷城、城門隧道接駁橋、沙田
五、龍虎山、松林砲台(此線專為港大朋友而設)

另歡迎各方專家好友推供路線,小弟也只是生手,橫衝直撞而已。

寫畢此文時已踏入初七,謹祝各方好友生日快樂、當然最重要的,還是……

《身體健康》張衛健

如若我 患了傷風
怕就怕你惹了我的咳嗽
連累你 發起高燒
跟我睡覺你也要分睡床

如若我 喉嚨腫痛
怎樣去唱你愛聽的歌韻
連累你 唇乾口淡
因要共我吃最淡的粥 最青的菜

*我不要做弱質病人 變一個負累你不幸
誰想有病 厭惡呻吟 我不要千金百銀
也祈求這小小的福蔭*

#我只想 身體健康
我害怕你要照顧我擔心得出一臉倦容
而我病床中反悔內疚 令你太心痛

我只想 身體健康
要活到過百歲不需拐杖都可跟你相擁
不忍你勞碌的照料我
受了這種切膚之痛#

如若我 跌短雙腿
我就算去那裡你都跟我
扶著我 輪椅中坐
親我時你也要俯身彎腰

人漸老 耳朵失聰
怎樣去聽你說我多可愛
唯願我 牙齒堅固
可吃盡你炮製我愛的每款小菜

Repeat*#

我會為你好好的保重
我怕病了等於失了寵
怕你嫌藥味太濃
藥煲太重 不知怎操縱

Repeat#

我只想 身體健康
看著你替我蓋被 窩心得心有點痛
得到你這般的愛護我
眼淚這刻難自控

這首歌,原來已經十年了。
仍是我最愛的歌曲之一。
祝大家身體健康。

隨心而活

原來暑假已過了一個月。是的,一個月了。
忙碌得很,幾乎每天也不在家。
很可惜,是不事生產的那種忙碌。

不斷的往外跑,見見朋友、到處逛逛,去尋找自己所嚮往的一種生活模式。
隨意、也隨心。沒甚麼計劃,走到哪便看到哪。
很多人會說,暑假該去做暑期工、去外國交流怎樣怎樣,更認定我現乃處於萎靡狀態。

然而,真的每一件事也會按着劇本發生嗎?
人生中太多事情,原來根本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在那僅餘的、仍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那狹縫中,就請容我任性一次,
趁着還有那樣的精力、那樣的時間,同自己的方式,好好去追尋一些自己所愛的生活方式吧。

雜沓香江之二、摩星紀行

無可否認,對摩星嶺此地提起興趣是在於雲海的電台節目《摩星嶺四號》。
雖說是有點興趣,但一直以來對於摩星嶺的認知,其實也只是大約清楚其為位於香港島最西面的小山,而於該處有一幢很神秘的建築,摩星嶺四號 – 「白屋」是也。當然,摩星嶺有一所女校,我還是知道的。

老實說,我以上的知識,在朋輩之間已算厲害的了,很多朋友(尤其居於新界之朋友)連摩星嶺在何方也是不甚清楚的。香港人對香港地理如此陌生,是否有點何悲呢?
連摩星嶺於何處也不清不楚,那就更遑論對摩星嶺上有如軍事博物館的眾多遺跡有所了解了。

摩星嶺實非甚麼難去的地方,小巴、巴士往返中環,方便快捷。路亦非甚麼難行的路,全程車路,只是蜿蜒上斜路徑少許吃力,而路途中段也有不少休息設施,所以基本上全無擔心之必要。老實說,個人認為連小學生走這段路也不會有甚麼問題。

在巴士站下車後,向後走見白屋,然後沿摩星嶺徑(勿與摩星嶺道混淆)走,到第一個分岔口向左上山,一直走至山頂基本上只有一條路,全無迷路的可能。全程不過兩個多三個小時,甚少行山而又想看看軍事遺跡的朋友來這裡小試牛刀,絕對適合不過。


摩星嶺徑入口,觀白屋。

如上所述,摩星嶺位於港島西端,鎮守維港的西面入口。故此,軍方選於此地建設一系列的軍事設施,也合理非常。
沿摩星嶺徑一直登山,途上可見不少已廢棄的軍用倉庫、偵察站的遺址等,當然亦少不了摩星嶺五個炮台的遺址。走至頂峰,即可見軍營區,雖曾遭於二戰時受日本猛 烈轟炸,但結構仍然完好,走在巷道當中,亦甚有當年槍林彈雨之感覺。只可惜,內裡不少地方可見缺德人士破壞、野戰之痕跡,牆上更是粗言橫飛,也不知該如何評價了。

軍營內時光隧道。

 

特別推介、

摩星嶺臨海,巴士站旁小徑可往下走至日落觀瀾亭,能見度佳時可遠眺至青馬大橋,景觀一流。
如於日落時份甚或晚間到訪,想必更有一番風味。
想帶女朋友看風景的,又多了一個好去處。不過,溫馨提示,小徑途上惡蚊甚多,尤其途中銀禧三號砲台一帶,請自行做好防蚊措施才到訪。

本人只是按圖索驥,無意在此強充專家、詳述途上的每一個景點。來參觀這些軍事遺跡,最好還是一書在手,那才不至於發生看到了遺跡卻不知那是啥的情況出現了。
非常推薦葉榕所著,由正文社出版的《香港行山全攻略 – 軍事遺跡探究》,資料搜集得非常仔細、很是詳盡,圖片豐富使人有如親歷其境。當然,有時間的話,還是該要親去一趟,身於其中感受一下才對的。

事實亦反映出我們偉大政府的不濟程度。
摩星嶺如斯豐碩的軍事遺跡群,只要稍為整理,其實已極有潛力成為生態旅遊的絕佳景點。
然而,現時的遺跡竟全由民間人士「摩星嶺之友」清理,連路牌、介紹牌等方便遊人的基本設施也欠奉,這個政府,到底在空談甚麼保育呢?

香港郊區內有這麼多值得看(不論自然生態、軍事遺跡)的地方,為何不去好好保育一下,反而只懂動不動就把一些盛載着集體回憶的建築物給拆掉,然後把它們全都賣給「地產霸權」(不知所謂的Heritage 1881 便為一例)呢?
那一群官僚,或許根本想也沒想過。
或者甚至連摩星嶺有這樣的軍事遺跡群也不甚清楚,因為他們只會坐在空調辦公室內看報紙、喝咖啡。

唔。
你說悲不悲哀?

旅行的意義

這陣子身邊不少朋友也不約而同的往外走。
近至台灣、內地,遠至歐美,不計其數。就只差了以往大家以往常去的日本。

觀乎大家每有假期都要把握時間旅遊(明明只是星期一補假也要飛台灣一趟,不趕的嗎?),就算自身沒有能力也不斷在幻想將來環遊世界的片段、甚至認真地計劃相信十年內也無法負擔的行程,我有足夠理由懷疑,香港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喜歡外遊的民族之一。
那為甚麼要外遊呢?
最常聽到的答案大概如此:「香港這地方實在太焗促了,壓力太大,想要逃離一下。」
香港生活節奏快、壓得人透不過氣來,這點我是同意的。
但就真的只有出走到別國這一種解脫的方法嗎?
當你連自己所身處的地方還不盡了解的時候,空談要去感受別國文化,是否本末倒置呢?

在考試完結後的這兩、三星期,因著某些原因、束縛沒往外遊、也沒上甚麼暑期課程,但倒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算是重新發現了香港的美。
十數天以來,幾乎每天都在走一些看似熟識、其實陌生的路。
這才發現原來在急速的步伐之下,你和我都錯過了很多很多。
既然有著這樣的時間,又何不放慢一點呢?

香港真有很多很美的地方,只在乎你會否去探索。

其實並不怎樣瘋狂,起碼你和我也做得到。
半遊記半旅遊指南,想記低自己走過的、感受到的,不期望有人會按文索驥、但願有所共鳴。

雜沓香江之一、慈雲古道

一直以來也說自己喜歡行山,但自從中三以來基本上沒再實踐過。身邊的朋友,想必一年也可能不會行一次山。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行山是一種類似「長跑」的毅力式行為,既辛苦又沉悶。但事實上,只要適當編排行程就不致於令自身的負荷太重,而沿途更有清新空氣跟絕美景色 相伴,實乃樂事也。不太喜歡看風景?香港境內的郊野公園往往隱藏了不少戰時遺跡,細看之下必有發現。當然,如果你連這些也不喜歡的話,行山似乎不適合你 了,請回去逛商場吧。
向無運動細胞,加上久未遠足,作為熱身之旅只選了一條很易走的路徑 – 慈雲古道。
慈雲古道連接沙田坳與沙田圍,沿途雖無太多景點,但從高處回看市區,也未嘗不是一番滋味。
很多朋友聽見我從慈雲山從步走至沙田,便紛紛詢問是否需要很長的時間、更質疑我是否「痴左線」。
請不要忘記,其實兩者之間只隔一重山,平常大家大老山、獅子山隧道十分鐘便到達沙田,現在縱徒步,亦未至於要走四、五個小時這樣離譜。

任你怎也想不到,連同休息、去吃聞名已久的「山水豆腐花」的時間在內,由慈雲山走到沙田圍博康,不過是區區兩小時路程而已,當中又只有慈雲山至獅子亭拾級而上一段路比較難捱,其餘路程均談不上甚麼難度(係要小心仆親咯!)。

由慈雲山出發,可先參觀巴士總站旁的慈雲閣(相信居於慈雲山之人亦多是經過而未曾進內)。回家做了點搜尋才知道那是德教(實多教之融匯)的山門,內裡很多雕塑、壁畫,不知怎的覺得有點虎豹別墅之味道。
後從巴士站後方小徑上山,上至山腰便會見往觀音廟之指示,指示牌有點隱蔽,務必要細心留意。
觀音廟曾歷修葺,舊建築依然存在,新舊一體,又是一有趣對比。聞說以往觀音廟香火鼎盛,但現時所見,除了行山人士以及該處職員以外,可說是人跡杳然。倒也可能是件好事,先人們落得清靜。
參觀過後再沿旁梯級上山,不一會到獅子亭,遠眺九龍、港島景色,心曠神怡。當天恰有過雲雨,能於亭內避雨之間聽到年長行山人士之心路歷程,也可算是旅程一大意外收獲。亭的對面有一士多,是旅程上惟一補給站,薑汁豆腐花味道不俗,值得一試。

休息完畢,循沙田坳郊野公園一路走往水田圍,聞說沿途該有少量軍事遺跡、亦有大量有趣中草藥,可惜我們這群行山初哥經驗、知識也不足,一律錯過了,實在可惜。

縱然如此,難得假期,做點運動、呼吸點新鮮空氣,也未嘗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生活態度在於,三個後生仔在完全唔識路完全冇計劃的情況之下嘗試由慈雲山步行去沙田。並將行山人士的平均年齡拉低不少。
更多資料可參: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ecotour/tour01/、http://www.hike.hk/load.jsp?route=temple&page=1

唔。大家也知道我一定不只走了慈雲古道。本還想再寫這幾天去過的展覽、古蹟等,卻沒料到一段已花了這麼長的時間。
到底,旅行的意義是甚麼?
而你,又有沒有嘗試了解過這城市的一切?
下回再續。

應該拍下照片?

新的手提電腦用了半年,最近才正式把舊電腦上的照片都轉移到手提電腦之上。
赫然發現,原來自一零年開始,自己已經很少再舉起相機,把身邊的人和事拍下來。
這固然與自己因經常擔任「搞手」的角色而分身乏術有著一定程度關係,但更根本的原因其實在於自己對攝影的看法已有所改變。

以前總是很喜歡拿着相機周圍跑,看見自己喜歡的景物、或是同學的醜態,便「唰」一聲拍下來。每到學校、聯校活動之時,更是樂不可支的地着朋友、同學、老師,也不管他們是否願意,硬要拍下合照。
及至近年,突然想問,究竟我們拍下照片之前,有沒有真的用我們的眼睛、耳朵、身體去感受那即將出現於那框框中的人和事呢?還是我們拍照,就只為了如「打卡」一般,留下「到此一遊」的證據,然後拿去跟朋友分享、或者炫耀?

難道我們都已經忘了,眼睛與腦袋就是最佳的攝影機,更能把當中的觸感、情感,統統都記下來?
當你曾經用心去感受過,拍下照片與否,已然無關痛癢。

那頃刻凝定的景象,早已長存於你的腦袋之中。
或會模糊、或會變質,但都已不再重要。
只因,我們都曾經體驗過。

朋友們,下一次舉起相機前,不妨稍為停步,用心去感覺你身邊的一切吧。

除此以外:

下面寫的東西基本與題目無關,純粹因為作者懶惰,不想把它們分開為兩篇博客,才置於同一篇章之中。
轉眼間,考試(或是首年大學生活)完結了也有個多星期。
倒也沒有想像中的頹廢,幾乎天天都往外跑,總算沒有違背自己說要遊香港、看展覽、行古跡的承諾。

步行入深井、中西區文物徑、PIXAR 展覽,再見見老朋友,怎也不能說我頹唐吧?
這些就當是個熱身。

還有很多想去的地方,簡單舉幾個:

一、城門碉堡(是的,由會考說到現在,再不去的話也不知拖到何時。本欲探鐵索迷城再走至城門隧道橋底,然而鐵索已遭拆,應無甚麼可看。)
二、摩星嶺砲台(摩星嶺四號朝聖之旅)
三、慈雲古道(慈雲山至沙田圍,兩小時多,難度不高)
四、東涌砲台、小砲台、侯王宮
五、西貢行山(初步計劃北潭凹行去西灣亭。風景該不錯,難度亦不高。當然西貢仍然不少值得一走的路線,歡迎各位推介)
六、歷史博物館辛亥革命展、科學館愛因斯坦展(辛亥展期至五月十六,亦即明天,相信應無甚機會參觀)

想去的地方實在太多,無奈時間實在太少。
希望在展開「朝九晚六」生黠前的這短短空檔,能去多少便是多少吧。
之前說過想一起行山的朋友,你有甚麼地方想去就請盡快找我,一來時間不多、二來再過些陣子天氣炎熱便很難成行了。
就這樣。

*文章題目來自林一峰零三年一曲《應該拍下照片》,輯於《遊樂》一碟中,絕對值得一聽。